产业火了 腰包鼓了 ——安徽庐江泥河镇发展特色农业促增收见闻
■ 赵德斌
春节刚过,随着雨水节气后气温不断回升,江淮大地上,广大农民为了不负春光、抢抓农时,也开始忙碌了起来。
在庐江县泥河镇竹园村的安徽省蔬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芦笋种植基地,笔者发现,一排排整齐划一的钢构温室大棚鳞次栉比,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抢眼。走进大棚内,但见松软的地面上,大片或高或矮、根根挺拔的芦笋破土而出,正舒展着翠绿娇嫩的枝条,散发出勃勃生机。
员工们沿着田垄忙着除草、掐尖,现场一派繁忙的场面。
基地主人夏伟清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他说,从2016年起,他陆续在泥河镇的竹园村、盔头村流转3300亩土地,主要经营水稻、油菜、大棚芦笋种植,其中大棚芦笋210亩,“你瞧,这些芦笋再过几天就可以采收上市了。”
据夏伟清介绍,芦笋是世界十大名菜之一,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蔬菜之王”的美称。这些年,许多人喜欢上了吃芦笋,芦笋种植也成了朝阳产业。“有时都不够卖的。种植芦笋相比其他产品风险要小,市场价格一直比较可观、稳定。”
夏伟清告诉笔者,一亩大棚芦笋的效益每年至少在3万元以上。有了这个产业,还可以通过提供务工就业、流转土地等渠道,带动村民在产业链上增收。
正在地里忙活的盔头村小墩组村民张先柏乐呵呵地对笔者说,他和妻子邹何英长年在芦笋基地打工,每年收入达5万元以上。“在家门口就把钱赚了,每天吃完饭走着就过来了,特别方便。”说起眼下的生活,张先柏喜笑颜开。
张先柏并非个例。一旁的竹园村刘庄组村民占兆芝接过话茬说,她今年59岁了,以前是家庭主妇,没有任何技术。“在基地干活离家近,每天下班还可以回去照顾家,很知足。”她的话语间满溢着浓浓的自豪。
竹园村杨园组村民王义权也是芦笋基地的受益者之一。“以前种水稻,赚不到什么钱,只能图个温饱。”他乐呵呵地和笔者聊起来,“自从有了芦笋基地,我就把家里的8亩地全部流转了出去,每年光收取土地租金就有4000多元,比种地划算多了。”
竹园村党委书记许克云对笔者说,他们村属典型的丘陵地带,过去,这里的村民基本都是靠种些传统的农作物,作为家庭的第一经济收入,种植效益不高,且大部分农田易旱,很难增收致富。
如何帮助群众实现增收?最近几年,竹园村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把单一的经济模式营造向着“短、平、快”效益转化,引进芦笋等特色种植项目,盘活山区资源,激活山村经济。
许克云算了一笔账:仅蔬语生态农业这一块,农户地租收入每年超过165万元,村民劳务收入一年下来也接近90万元,村集体年收入增加16.5万元。“从目前效益来看,证明了当初引进和发展特色种植项目的正确性。”许克云高兴地说。
竹园村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只是泥河镇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有效拓宽村民增收致富渠道的一个缩影。
在泥河镇胜岗村的花果山生态草莓种植基地,员工们忙着采摘、筛选、装箱运输;在泥河镇洋河村海神酒业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村民们赶紧追肥、施药、清沟沥水……如今在泥河,处处春潮涌动,乡村田野呈现出一派产业兴旺的喜人景象。
泥河镇党委委员鲍明旭说,近年来,泥河镇通过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目前全镇油茶、蓝莓、泥猴桃、食用玫瑰等10多个特色产业已初具规模,在发展过程中实现了乡村产业兴旺、村民增收致富和村集体经济壮大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鲍明旭表示,接下来,该镇将进一步聚焦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谋划产业,加快培育农民增收新增长点,因地制宜选准选好主导产业,在增总量、扩规模、提质效上下足功夫,全面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让广大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继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