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德淇 职员
连日来,两则跟慰问相关的新闻在网上引发关注:先是青岛某街道办慰问的困难户家里摆茅台酒瓶,后是东莞长安镇社区干部慰问“住别墅”的困难家庭。对于网友种种“疑点”,事后两地又快又准给出教科书般的回应,无捂盖护短之意,让大家看得既放心又安心。(2月8日 《新京报》)
调查回应、澄清质疑是必要的,但网友之所以如此“火眼金睛”,更多是出于对公平的焦虑。困难户家里装修看起来不错,柜子上还摆着几瓶高档酒水,这样不同风格的混搭出现在公众视野中,舆论难免会产生化学反应。
其实,人们的质疑,核心并不在于优越的居住环境,也不在于高档酒水,而是担心基层送温暖的慰问,被某些权势阶层“把持”;担心慰问金没有用在刀刃上,发给了不差钱的人……凡此种种,都会让社会公平的天平失衡。在公众的眼里,别墅、茅台酒价格不菲,能消费起这样的东西,八成不会来自普通人家。众声喧哗背后,不是“仇富”,透露的是公众对社会公平的焦虑。而看似苛刻的全网审查,对于一切可能存在的“贪腐”“特权”“关系户”的零容忍,则是公民严肃表达监督诉求,希望唤起政府、制度乃至全社会对公平正义的关注。
众所周知,慰问是帮扶性质的送温暖举措,不限于贫困户与特困人群,也包括家有老弱残障的非贫困家庭。只有认真落实帮扶困难群众各项政策措施,更科学、更公平选择慰问对象,信息公开及时、透明,“公平焦虑”才能更好地缓解。
当然,地区间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基层“送温暖”的参照标准也有所区别。结合当地整体发展水平看,慰问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更多转向本地相对困难的人员,提高慰问活动和对象选择的针对性、精准性和有效性。
事件已经告一段落,思考却不会就此戛然。提供“公正”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十八大也明确提出,建立“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这是公权力义不容辞的责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腾飞,国民收入快速增长,但中国社会转型面临很多大问题,其中即包括“不均之患”、如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等等。我们既要听到一声声“不合理、不正常”的质疑,更要听到这背后关于“不落下每一个人”的民意焦灼,让关注成为推力,让压力成为动力。如此,社会就会更有活力,人民将生活得更加幸福而有尊严,政府赢得的也不止是政绩,更是民心。
|